murmur:西瓜寶貝4歲嚕!

【文章分享】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1-2歲的孩子

2011030520:55

12歲的孩子              (教育部幼教網 提供)


■生理動作發展
‧ 孩子能夠自己坐在椅子上,一歲半以後可以自己走得很好,扶著把手上樓梯。
‧ 可以使用湯匙、叉子嘗試自己吃飯,會拿杯子喝水,模仿大人重複簡單的動作,如:丟球、堆積木。
‧ 接近兩歲的孩子,有跑步的動作出現,但還不是跑得很好,可以自己站好向上或向前跳。

■父母可以做的事…
‧ 提供安全無虞的居家環境,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四處走動探索,以促進他的大肌肉發展。
‧ 孩子想嘗試自己動手使用餐具時,可以準備合適的器具協助他,如:尺寸適合、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
‧ 為寶寶布置安全的學習環境,如:在玩具收藏箱裏放置安全的玩具,讓寶寶可以自由拿取、操作探索,這樣會有助於孩子各領域的發展。

好動的兩歲寶寶
2歲的寶寶會變得靈活好動,靜不下來,他正在享受自己可以獨立行動的樂趣,對於周圍環境的事務充滿好奇,如:喜歡玩電話及各種開關,把東西丟來丟去,爸媽一方面應該提高警覺,避免寶寶發生任何意外,一方面也要為寶寶發展上的大躍進感到欣喜。
寶寶第一次自己扶著把手上樓梯是一歲____個月時。
寶寶第一次自己拿杯子喝水是一歲____個月時。


■認知能力發展
‧ 12到l8個月大,會更主動的、有目的地探索週遭事物,對東西如何操作十分好奇,如:會玩電線插頭、開關電燈、電視;給他一件小東西,他會搖它、摸它、咬它、轉它,從探索中慢慢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
‧ 喜歡將物品按照大小、形狀、顏色分類排序,逐漸發展分類的能力。
‧ 一歲半左右,孩子喜歡玩躲貓貓,或尋找藏在盒子裡的物品。

■父母可以做的事…
‧ 提供各種顏色、大小、形狀不同的安全玩具,如:積木,讓孩子自己嘗試各種排列、組合的遊戲。
‧ 玩具要擺在固定位置,並有明顯的標誌或線索,孩子玩完玩具,可以邀請他一起把玩具歸位,建立收拾玩具的好習慣。
‧ 鼓勵孩子發現、認識新事物及事物的名稱,如:孩子開心地喊「車車」時,你可以鼓勵並回應孩子:「嗯!這是公共汽車」。

跟孩子玩躲貓貓!
「媽媽在那裡?」媽媽用被子遮住自己,寶寶聽到媽媽的聲音,將被子拉開的剎那,媽媽笑著對寶寶說:「在這裡」。重覆玩這樣簡單的遊戲,卻仍然會逗得寶寶呵呵笑,為甚麼呢?
其實這是因為兩歲前的孩子正在發展「物體恆存」的概念,寶寶漸漸了解到存在於周遭的人與東西,永遠都會存在,就算一時看不見,並不表示人與東西已經從這個世界消失,他們很享受躲貓貓遊戲那種人或東西失而復得的樂趣。

■語言溝通發展
‧ 進入「單詞期」,開始會指物命名,如:指著球,說:「球」。但越靠近單字期末期,說「球」,可能是代表「我要玩球」或「媽媽一起來玩球」。
‧ 18個月大,能辨別身體部位,如:鼻子、眼睛、嘴巴、手、腳;看動物圖畫書時,可以說出動物的名稱,如:狗狗、貓咪。
‧ 18個月以後,會開始出現「雙詞期」,如:說出「狗狗玩」,是指「我們跟狗狗一起玩」;說出「媽媽鞋鞋」,有可能是指「媽媽的鞋子」或「媽媽幫我穿鞋」。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多與孩子對話,說話時要放慢速度、配合手勢,耐心地聽他說話,溫暖地回應他。
‧ 當孩子說出單詞或雙詞時,要盡量以完整的簡單句回應,一方面表示你理解他的意思,一方面也為他示範正確的表達方式。
‧ 為孩子朗讀,可擴展孩子的語彙。親子共讀,提供了孩子聆聽和說話的機會,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



寶寶第一次說出…… 寶貝留言區
‧ 第一次說出________ ,是在____年____月____日
‧ 第一次說出________ ,是在____年____月____日
‧ 第一次說出________ ,是在____年____月____日
‧ 第一次說出________ ,是在____年____月____日



■社會情緒發展
‧ 喜歡獨自遊戲,但仍倚賴成人的指導,還不能瞭解社會規範,對其他人的認識很少。
‧ 會跟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密的情感關係,喜歡跟照顧者在一起,在心理上仍很依賴成人。
‧ 一歲半的孩子開始可以自己獨立行動,甚麼都想嘗試,如果阻止他,會出現反抗的行為。
‧ 此時期會開始出現恐懼、嫉妒和害羞等各種複雜的情緒。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帶孩子到親戚朋友家拜訪,讓他有機會與其他人接觸相處,會降低他怕生的不安。
‧ 爸媽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及與人互動的方式,孩子都可能會模仿學習,在孩子面前,不要使用暴力或大吼大叫的方式發洩情緒。
‧ 父母要盡量保持自身的情緒穩定,這樣孩子的情緒也就會比較穩定,且樂於與人親近,發展出充分的安全感與自信

如果孩子無理取鬧
孩子無理取鬧亂發脾氣時,千萬不要發怒,要以溫和堅定的態度陪伴他,防止他因發怒而頭撞地受傷,一定要保護他的人身安全,但是就是不能接受他無理的要求。
爸媽可以播放輕柔的音樂安撫他,或說故事給他聽,或提供他最喜歡的玩具,或者帶他離開現場,到別的地方,一方面轉移他的注意力、抒解他的情緒,一方面也讓他知道甚麼事能做、甚麼事不能做。


■ 爸媽的Q & A
1. 寶寶學走路要注意甚麼?可以用學步車嗎?
‧ 寶寶學習走路的時機
十個月大的寶寶,通常會想要自己扶著家具站起來或甚至走路,如果寶寶還沒有到達學走路的時機,提早訓練寶寶學步,恐怕對寶寶的腿部發育有不利的影響。讓寶寶以自己的發展速度學會走路很重要,不要操之過急。

‧ 幫助寶寶學習走路的小方法
(1) 讓寶寶藉著家中擺放的一些穩固、高度合宜的家具,如:沙發椅、矮桌,自己扶著學走路。
(2) 從寶寶後面扶住他的腋下,陪寶寶一起走,這樣可以減少拉扯寶寶雙臂的力量。
(3) 與寶寶面對面,之間隔著幾步的距離,鼓勵他向前走,但千萬不要動不動就去抱住寶寶。
(4) 用言語、眼神、微笑或拍手,給寶寶鼓勵及肯定。

‧ 可以使用學步車嗎?

有小兒科醫生認為學步車對訓練寶寶走路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有安全的顧慮。同時,寶寶會使用學步車,不代表已經學會走路,建議讓寶寶自然地從爬行開始,爬行可以鍛鍊他的腿部肌肉,不用急著提早學習走路。
父母若想要使用學步車,購買時應該注意學步車是否經過安全認證,而且寶寶使用學步車時,大人應在一旁看顧,避免發生意外。切記!十個月大以上的寶寶,才可以使用學步車,且不要讓寶寶乘坐學步車超過半小時,否則可能會影響寶寶的雙腿發育。
另外,父母應特別注意寶寶學步環境的安全,地面要保持平坦及乾燥,遠離尖銳危險的物品,特別是熱湯、熱水,以免寶寶碰撞受傷。

2. 何時可以進行如廁訓練?父母要如何協助?
兩歲以後比較適合
兩歲以後,大小便肌肉的控制與神經系統發展較為成熟,且較了解成人的指令、喜歡模仿成人、渴望表現獨立,當孩子此時在生理上、心理上已經準備好時,爸媽才可以著手進行訓練。
兩歲是一般的指標,孩子有個別差異,有時甚至要等到兩歲半才訓練會更好。通常男孩接受如廁訓練時,請爸爸從旁協助,效果會更好。

觀察孩子是否出現可進行如廁訓練的行為表現
當孩子出現了下列的行為表現,可考慮為孩子進行如廁訓練:
(1)
寶寶膀胱控制的能力較好,超過兩小時以上,尿布才濕,且一次尿量較多。
(2)
有固定想上廁所的時間。
(3)
想要學大人坐馬桶。
(4)
會表達自己想要上廁所。

協助幼兒自己如廁的方法與技巧
原則上應配合孩子的意願與生理狀況作訓練,不可用打罵強迫的方式。
(1)
從白天的小便行為開始訓練。
(2)
從坐在馬桶上開始,訓練男孩時,也以坐著較容易。
(3)
教導幼兒練習自己脫褲子和洗手。
(4)
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上廁所,讓他從旁模仿。
(5)
先讓孩子穿著褲子坐在馬桶上玩耍。等孩子習慣坐在馬桶後,可試著脫去褲子,讓他習慣真實的如廁情況。
(6)
約隔兩小時,可詢問孩子想不想上廁所,帶他去廁所試試看。
(7)
利用圖畫書引導孩子,讓他挑選喜歡的馬桶、內褲花色;當孩子成功地在馬桶如廁時,鼓勵他。
(8)
孩子若對如廁訓練感到挫折或抗拒時,建議先暫停訓練,過一段時間後再開始。

3.
何時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
「甚麼是發展遲緩兒?我如何判斷家中的寶寶是不是發展遲緩?進行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又是何時?」

發展遲緩兒
是指六歲以前的孩子,在器官功能、感官知覺(視覺、聽覺、感覺統合)、動作平衡、語言溝通、認知學習、社會情緒等方面,有一項或多項功能發展延遲緩慢。其中一部份的孩子,可能會成為殘障兒童,如:自閉症、智能障礙、語言障礙、情緒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

如何判斷家中的寶寶是否遲緩
寶寶剛出生時,可請小兒科醫師進行全面的新生兒篩檢,包括遺傳性疾病篩檢與聽力檢查,透過各種檢查,或許可以早點發現新生兒的缺陷,給予適當的治療,比延遲發現的嬰幼兒得到更合適的協助與照顧。
另外,父母可參考本手冊提供的幼兒發展資訊或是嬰幼兒健康手冊,觀察家中的寶寶是否有遲緩的現象。如有疑慮,可馬上尋求醫療或社福機構的協助。
一般人沒有能力診斷孩子的發展是否出現障礙,父母如果對孩子的發展情況有任何疑慮,應馬上尋求醫生的幫助與診斷,經由醫生給予專業診斷、建議及治療,父母不需要過度地擔心。

進行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
早期療育能否有效,和發現遲緩及開始治療的年齡息息相關,0~6歲是早期療育的最佳時期,而三歲以前更是早療介入的黃金時期。所以,與孩子最親近的父母需要更細心關注孩子的發展情形,定期至衛生局、各地醫院尋求篩檢,或請求幼稚園、托兒所協助進行「學前嬰幼兒發展檢核表」、「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的篩檢評估,以免錯過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