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陰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組織中的星雲,方在醞釀的宇宙。兒童的生命是無限的,它是一切」~羅曼‧羅蘭
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
我們常聽到1歲後的寶寶正式進入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他幾乎已經可以獨立行走,並且對周遭的世界充滿著無止盡的好奇心,不斷地往外探索……,他開始學習並且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時候,面對陌生人,也會表現出害羞的模樣。然而,這時候卻常常最讓爸爸媽媽頭痛與折磨的日子,寶寶開始用反抗的行為來表達他的反應了。
在發展心理學上稱1~3歲的孩子為「學步兒」。大人可以想一想,寶寶必須在短短的兩年間,學會爬行、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與他人的互動,學會東摸摸西看看,把玩在他生命裡的第一次初體驗……。這時候的記憶,請問身為大人的您還記得多少呢?因此,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寶寶的身心正面臨出生後的震盪,他的「成長壓力」,其實不遜於大人的壓力喔!
生命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嚴格論起應該從寶寶6個月之後一直到2歲之間(有此一說,1~3歲間都是寶寶的反抗期)。不過,為什麼會出現所謂的「叛逆兒」或是「反抗期」呢?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盧美凡表示,常聽到孩子在此階段被認為是「反抗期」或是「叛逆期」,這是因為大人直接看到孩子行為的解讀與看法。
盧美凡心理師進一步指出,學理上並沒有針對此時期的寶寶賦予上述的名詞,那為什麼成人的世界會這樣看待孩子呢?盧美凡心理師表示,由於寶寶6個月之前之前都表現得乖巧與可愛,並且是被動的接受訊息,與需求的滿足(餓了就吃、睏了就睡),等到他可以開始主動表達意見與看法後,那就是「自我」意識的萌發,但相對於大人而言,寶寶的一舉一動看在大人的眼裡就沒有那麼地聽話,並且開始有自我的主張,被解讀為是任性地說「不」;甚至是出現調皮的行為,因此也就容易被大人誤以為他開始「叛逆」了。
盧美凡心理師解釋,寶寶6個月之後開始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出現。這是因為初生的嬰兒沒有自我的感覺,對世界的認識處於一個模模糊糊的狀態中。等到6個月之後,寶寶會慢慢知道他自己的身體,他有一個媽媽爸爸,同時開始認識與了解這個世界,逐漸發展出自我的概念。
生命中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就是此階段,短時間內要學習許多的事物,有時候還來不及消化吸收,又要迎接新事物的挑戰。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漸漸發現世界遠比他想像的更廣大,再加上他尚未充分運用表達的能力,更容易產生挫折和驚懼,情緒也將會更複雜。
恭喜!你家寶寶正在「蛻變期」
盧美凡心理師跟我們談到,發展心理學上並沒有叛逆期的一個概念,寶寶會出現一些令大人抓狂的行為,都是ㄧ個「正常」且「自然」的過渡階段。這時候的大人反而要站在嬰幼兒發展上的意涵,試著去理解寶寶的行為,採用知性的概念認識寶寶正要開始經歷這個階段。
雖然這階段大部分的孩子都很喜歡說「不要」;或是不順從大人的意見;總是站在對立面跟您唱反調,碰到什麼事都拒絕,一有不高興就鬧脾氣,最後下場就是惹得爸爸媽媽的壞情緒跟著飆升起來而大動肝火……,盧美凡心理師提醒,通常大人都會將此階段的孩子發展視為比較負面,不過,心理師這次反倒要恭喜各位父母了!因為,您家寶寶正進入一個「快速成長期」,簡單來說就是「蛻變期」!
盧美凡心理師引述同業發展心理學周育如博士的觀點來向讀者解釋,這階段的寶寶發展過程,引用毛毛蟲蛻變成蝴蝶來解釋最恰當不過了。細心的父母除了觀察寶寶的身高、體重的外觀變化外,他的認知發展從觸覺感知到開始有能力去學習操作新事物,大人會發現孩子的情緒越來越複雜,他會生氣、會嫉妒、會與手足打架;會出現分離的焦慮恐懼等;有時候大人太兇或是被大人斥責時,他會有驚恐的反應或是有挫折的感覺等基本的情緒漸漸發展。此外,寶寶開始運用他的身體與肌肉來探索外界的事物。他的身體、認知與情緒同時並肩發展,因為過於快速,常被大人以為這是他的「叛逆期」。
「快速成長期」是寶寶正常發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反之,我們常聽到一些大人誇獎不哭不吵不鬧的孩子,但是就心理師的角色來說,卻開始擔心起孩子自我發展的能力是否有被誘導出來,像是自我有主張、有情緒,並且懂得表達。不過,每個孩子的氣質發展不盡相同,有的孩子會比較慢出現自我主張的概念,要注意的是孩子到5、6歲時,仍是安安靜靜的模樣,父母就必須要認真擔心,可能代表他的自我主張沒有被表達出來,或是不知道如何表達。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出自於盧梭)。
身體、認知、與情緒大蛻變
此外,不只是從正面的角度來觀察孩子的變化,同時也要了解孩子的生長環境,與他天生的氣質個性等,都會影響他的發展狀況。盧美凡心理師表示,寶寶的情緒過程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階段,只是每個孩子的表現時間有快有慢,甚至有的孩子表現的較為激烈,有的孩子則是蜻蜓點水般不著痕跡。
盧美凡心理師表示,孩子的情緒變化常會讓大人相當不解,這是因為寶寶一旦開始擁有走路的能力之後,「移動」便開啟他們的探索的能力,當寶寶以為可以做到什麼階段卻沒有辦法達成時(像是他想拿一個東西,卻沒有辦法拿到時,就會出現挫折的反應),這時候即便是大人沒有罵他,他也會自己出現不開心的情緒;或是當他的好奇心被大人阻止時,也會發生挫折的情緒。
要注意的是,挫折背後的情緒反射是憤怒,他會哭、會生氣、會摔東西等等。盧美凡心理師笑說:「成年人的世界稱作『惱羞成怒』」。或是大人打他或是斥責他,他會驚恐,他會不懂為什麼不行?都會讓寶寶招致強烈的壓力與怒吼,對孩子來說,被打被罵都是身處在一個可怕的環境。
盧美凡心理師指出,就實務經驗的觀察,嬰幼兒的蛻變期最令人擔心的反而是家中這時候多出一位小貝比,再加上寶寶遇到小貝比所延伸的退化期,會讓寶寶的情緒更加複雜。出現的時間點則沒有一定的範圍,從1歲到5歲都有可能會發生。
挫折背後的情緒反射是憤怒,他會哭、會生氣、會摔東西等等。
惡魔與天使的綜合體
儘管如此,最讓父母頭痛的大概是,只要寶寶一不順心,就會出現哭鬧不止,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下,突然耍賴或是躺在地上翻滾等種種行為,令周遭大人的一把無名火跟著爆發,也常讓爸爸媽媽覺得無比尷尬,卻又想問「我家寶寶發生什麼事了?」
對此,盧美凡心理師認為,這時候對付寶寶不能用「管教」的方式,尤其語言管教的方式更會讓大人覺得挫敗與錯誤。盧美凡心理師說:「我們很多時候在教養時會用『大人』的角度來看孩子,千萬不要犯了一個錯誤,只了解孩子會出現叛逆期,卻沒能深入理解叛逆期的孩子會出現什麼樣的行為、情緒與動作?或是他的任性可能代表著什麼?就孩子的世界裡,他並不曉得任性是什麼?像是有許多孩子不會乖乖吃飯,即使大人跟他耳提面命說:『現在是吃飯時間,不能喝東西』,孩子也無法一次就能理解。大人若是理解孩子的狀態,不妨先讓孩子喝一口,先滿足目前的孩子的狀態。」
然而,不要過度管教你的孩子,讓他適度發展他的潛能,這麼一來,讓寶寶滿足與溺愛他的界限又該如何拿捏?對他會不會太寵愛?會不會對孩子太放縱了?盧美凡心理師指出,大部分的父母可能會忽略孩子的生活習慣與社會化習慣的培養,孩子的習慣必須要經過反覆的試煉才能學習並且建立起來,雖然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過程,可是又不能完全順由其意。
此時「示範」是個非常好的方法,在嬰幼兒鬧情緒時,除了安撫寶寶的情緒之外,父母盡量不帶著情緒重複著正確行為給寶寶看,經過多次學習,大部分的寶寶仍能學會正確的行為習慣。盧美凡心理師跟我們舉例,當寶寶拿起剪刀把玩時,大人通常會怒斥遏止寶寶的舉動,並且將孩子手上的剪刀搶過來,寶寶因此放聲大哭,這時,孩子完全不懂發生了什麼事。
有一個小技巧告訴爸爸媽媽,如何有效教導孩子且不讓孩子受到驚恐:選擇一個安全的玩具替代,輕輕地將他手中的危險物品替換掉,受限於他的認知能力,他需要重複學上幾次,慢慢地他會學習到有一些東西是不能碰的。在育兒上花一點小功夫,當孩子心理與生理的需求被滿足後,其實他自己會找樂子並且主動探索,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他就會很開心。前提是寶寶的活動範圍必須是安全的環境,相信大人都能與寶寶度過一個愉快的蛻變期。
理解 讓毛毛蟲變蝴蝶
儘管大人對孩子的EQ很重要。不過,盧美凡心理師告訴我們,要大人學著充滿耐心地對寶寶也是很難的一件事,因為耐性總有一天可是會被磨光殆盡,對父母的壓力也很大,最後的結果往往讓情緒爆發而不可收拾。雖然,對寶寶擁有愛心與耐心是一定要有所抱持,建議父母試著用「諒解」與「理解」寶寶在「蛻變期」的狀態,尤其嬰幼兒時期沒有足夠的語言能力來表達,儘管耐心與愛心仍是無法有效應對寶寶的任何狀況。
另外,若是都在上班的父母親,更容易被寶寶的蛻變期所困住,也無法理解他的狀態與行為。盧美凡心理師建議爸爸媽媽利用周末或是晚上的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或是一定要與白天的保母或是幼兒老師做好交接的工作,了解孩子白天出現什麼樣的情緒反應,像是寶寶晚上在家突然摔奶瓶,大人在一氣之下便會開始斥責孩子,但是如果有先與保母做好交接的工作後,可能會發現原來是奶水溫度過高,寶寶無法適應,千萬不要因為大人的不理智而傷害了孩子喔。
其實,不管是孩子或是大人,我們會生氣、會有挫折的反應都是有原因的。了解並且尊重孩子的蛻變期,他們將會通過生活與玩耍中培養自立與自主的能力,也有助於建立他的自信。最後,盧美凡心理師給予父母親在進門前,可以調整自己,先深呼吸三次,轉換心情,用開心的心情去迎接家中的小寶寶,儘管突然看到的是惡魔的小化身,也能讓大人們學著一笑置之一起陪伴寶寶的成長期。
加油!我們也為各位家長拍拍手,你們都是偉大的。送給各位爸爸媽媽一句話:「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出自於盧梭)。」
盧美凡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所碩士
經歷:署立玉里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國軍北投醫院臨床心理師
現職: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王心理治療所資深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