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學前教育雜誌3月號「中西教養該選哪邊站?」一文
撰文/陳幸伶
諮詢/劉慈惠(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教授)、陳富美(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節錄內容如下: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不能脫離文化與環境,我們並不需要急於拋棄傳統文化,重點在於如何認清文化的特性對自己與孩子的作用,同時擷取現代教養的觀點。以下,整理劉慈惠和陳富美兩位老師分享的想法,提供相關教養建議給爸媽:
◎ 愛,要讓孩子感同身受
經常聽到很多華人父母對孩子這樣說:「我是為你好,才管你耶!你以為我愛找你麻煩嗎?」劉慈惠老師提醒爸媽:「父母給孩子的愛,必須是孩子能感受到的;父母自己不喜歡別人對待的方式,絕對不能加諸在孩子身上。」此外,爸媽難免苦口婆心,會很想以自己的經驗與智慧為孩子鋪路,幫助孩子減少不必要的挫折與摸索,但爸媽忽略了一件重要事實---有些學習與成長,終究是別人無法代勞的。
而父母這些「以愛為出發點」所說的話,如果長期以「刀子嘴、豆腐心」的形式出現,在辱罵聲中長大的孩子,將造成情緒及人格等潛在傷害,父母的愛,反而變成傷害孩子的武器。
◎ 保持彈性但避免「威權又放縱」
當孩子的發展階段正值爭取自主性、挑戰父母的權威、以測試規範界線的幼兒時期,陳富美老師會建議爸媽以「民主權威」為主要教養模式,對培養孩子的獨立、合作助人和親和等社會能力會較有幫助。但因幼兒自我控制能力有限,當講道理失效時,爸媽不免採取「威權專制」的教養方式,但絕對要避免採用「威權專制又教寵放縱」的教養模式。這類模式通常因為爸媽想嚴格要求孩子,但又不得方法或缺乏堅持力,當權威無以為繼時,爸媽又浮出民主教養的念頭,在拿捏不當導致放縱孩子過頭後看不下去,又再次展現威權面孔,而落入惡性循環,此模式很容易導致孩子產生退縮、攻擊和反抗等負向社會行為。
◎ 適時給孩子溫暖回應
教養方式不脫對孩子的「支持」以及「控制」兩個面向。陳富美老師認為,西方人往往擔心損傷孩子的自尊,鼓勵與之持的態度較多,但華人父母遵循謙遜和內斂的傳統美德,常擔心孩子過於自大,不思努力,而間接影響父母對孩子支持的程度,建議現代爸媽能適時地給予孩子具體讚美,讓孩子充分感受支持。
◎ 堅定而不嚴苛的原則
劉慈惠老師特別提醒爸媽,在教養路上,下猛藥絕非上策,而「嚴格」並不代表要「苛求」、「羞辱」,當孩子的學習遇到瓶頸時,所謂尊重孩子並非完全「順從和放任」孩子的心意,必須透過提供合宜的鷹架,協助孩子面對問題,幫助孩子堅持下去。她強調:「孩子可以在尊重中受管教,但尊重不等於放任孩子隨心所欲;父母真正的權威是來自於態度與語氣的堅定,而非怒罵與凶惡。」成績、獎牌都是眼前看的見的,但有很多看不見的:比如健康正向的人格和情緒,才是真正能夠陪伴孩子走遠的能力。
===========================================
學前教育雜誌是我當初訂購信誼的小太陽而贈送的期刊,每月固定有不同的專題文章,像本期就是中西兩方的教養法分析,也剛好有篇文章解決我對於家裡哥哥的完美主義堅持有了更多的理解,藉此分享給大家,教養這條路真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