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rmur:西瓜寶貝4歲嚕!

【文章分享】培養情緒智商,從小開始

2012030915:19
小西瓜 (1歲3個月28天)
感謝怡秀姊的分享

培養情緒智商,從小開始


不同於所謂的智商IQ,主要決定於遺傳,情緒智商(EQ)是可以教出來的。尤其對小孩,是可以從小培養學習的。

 

情緒智商定義,可以大略分為五個元素: 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緒;合理表達自己的感受;自我控制欲望衝動的能力;知道別人的感受;和譛的人際關係。

 

情緒表達的練習從出生開始

 

培養孩子的情緒智商,可以簡單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要描述他的情緒給他聽。對孩子來講,肚子餓了會哭,生氣時摔玩具,有些是反射的動作,不知道這叫什麼。所以在我們和孩子的互動中,要幫他描述自己的感受,從他一出生就可以開始。告訴他:「你現在哭很傷心,因為肚子餓。」「你沒有看到媽媽,所以很害怕。」

 

所以我們跟孩子在一起,常常跟他講話,小孩子小時,還不會回應,看起來好像我們在自言自語,但是孩子聽多了,等他兩歲開始講,就會開始描述自己的感受。

 

 

不管情緒如何,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

 

 

第二個步驟是接受孩子的情緒。孩子開心,哈哈大笑時,父母都沒有問題,但是孩子生氣時大哭,摔玩具,父母都會起情緒反應。其實不管情緒如何,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容易犯以下三種錯誤:

 

首先,忽視情緒 :孩子哭時,走開不理孩子。因為「不要理他 ,自己就會停下來。」

 

年紀愈小的孩子,對這種情形往往會很害怕,反而愈哭愈大聲,覺得爸爸或媽媽不要他。日子久了,孩子也可能學到了哭也沒用,不哭了。但孩子不再哭,有可能是他以為他不應該有情緒,甚至不可以把情緒表達出來,這種想法對EQ的發展是不健康的。

 

第二種是否認情緒,不尊重情緒。例如,孩子生氣,摔玩具,或孩子打妹妹,被你處罰了,孩子開始哭。「你還敢哭!明明是你做錯事。」父母這種反應,就是在否認情緒。讓孩子以為這種情緒反應,是不可以的。不如說:「我知道你被處罰,很難過。不過,打妹妹是不對的。」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父母有時習慣把它否定掉,所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最常見是孩子跌倒時,哭了。「不痛,不痛,你很勇敢!」這讓孩子很困惑,明明很痛,為什麼媽媽說不痛呢? 他會搞不清自己的感受。不如說:「你跌倒了!很痛是不是? 媽媽揉一揉。」。另外一種極端是,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跌倒會說,「對不起,對不起!」好像孩子跌倒是父母的錯,或是為了哄孩子,打地板,一邊說地板壞壞。這些看來都是小事,但其實傳達錯誤的訊息給孩子,因為這是在否定情緒,否定當事人有覺得傷心的理由。孩子無形中學到的是,怎麼去否定情緒。也可能讓他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甚至養成在起情緒反應時,把過錯歸咎於他人,或是以各種理由掩蓋錯誤的習性。

 

第三種是賄賂。孩子哭鬧,或在店裡大哭大鬧,你跟孩子說:「不要哭,不要哭,給你糖吃。」用買糖的方式,把情緒拿掉。這種方法也不健康,因為孩子沒有學習到處理情緒的適當方法。

 

接受他的情緒,並不表示同意他的行為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好壞,唯一所謂的好壞是表達情緒的方式。孩子是個活生生的人,你覺得這沒有什麼好哭的,對你是不用傷心的事,對他郤是貨真價實的傷痛。你可以告訴他:「你是可以生氣,但不可以打妹妹!」「你可以傷心,但不可以摔玩具!」或是你可以說:「媽媽不准你看電視,你很懊惱(upset) 是不是?很抱歉, 但不可以做還是不可以做。」接受他的情緒,並不表示同意他的行為。

 

所以第三步驟就是引導孩子。仍然是我一再強調的原則: 在告訴孩子情緒不好時,那些表達方式不被接受(以傷己、傷人和破壞東西為原則)的同時更要提供孩子可以表達的方法。

 

想一下,一個生氣打人的孩子,受了處罰,下次生氣時,出手打人的機率高不高? 當然高!為什麼? 因為對這孩子而言,除了打人,沒有其他方法可用來表達心中的憤怒。為什麼?因為父母在急於糾正他的不當行為時,並沒有教他下次可以用來宣洩情緒的恰當方法。更何況如果父母是以打來教訓孩子,你想孩子學到了什麼。

 

每個人有情緒,情緒應有表達的管道。我們可以建議他把感受說出來:「我很生氣!」「我好難過!」我記得我兒子兩歲時,得不到要求的東西,坐在沙發上,一邊哭一邊說「我現在好傷心,我現在好傷心!」哭完,情緒平和了,再和他溝通。

 

也可以畫圖,把情緒表達出來,你自己畫,孩子畫,貼在冰箱上。或是在後院跑兩圈,或是用漂亮的布塊做成出氣包,用來捶它。也可以在浴室大叫幾聲,也可以在院子打打球,甚至哭一哭…總是要孩子做得來,父母可以接受的方式。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可以和孩子討論,找出孩子喜歡又可以抒發情緒的方法,如聽音樂、跑步、畫圖…等。孩子學習的是,先承認情緒的存在,進一步學習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而不是隱藏情緒,這樣才不會長大後,不僅無視自己的情緒,也不理會別人的情緒。

 

有些媽媽問到:「孩子發脾氣、鬧情緒時,自己也很生氣,把孩子關浴室或車庫或他的房間,time out一下,這種方法好不好?」 Time out,如果你的目的是要孩子獨處一下反省自己,甚至更進一步可以痛改前非,你一定會失望的。為什麼呢? 把孩子關起來,小小孩會害怕,以為父母不要他,通常會哭得更厲害,不可能反省自己。學齡兒童也許害怕少些,但多了一份憤怒(爸媽為何要如此待我) ,對行為的改善也毫無助益。

 

Time out,我的解釋,應是在給氣頭上的大人一個緩衝期,目的絕對不是要處罰孩子。應把它視為讓親子雙方平息情緒的時刻,讓彼此有機會心平氣和把問題澄清。所以,可以用time out,但要對孩子說明白:「Time out。現在媽媽和你一樣激動,我需要走開一下,因為我不想說或做了我會後悔的事。等我們都冷靜了,再回來討論。」如此說可以讓孩子明白媽媽沒有因我鬧情緒而不愛我。同時也是對孩子在面對與他人衝突時的一種示範:先冷靜自己,不作純情緒反應。

 

孩子鬧情緒時,除了time out走開之外,你也可以告訴孩子,「媽媽在這裡陪你,你要講什麼,等你準備好,你可以跟媽媽說。」年紀小的孩子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轉化他的情緒。如「媽媽可以讀一本書給你聽。」「你不可以吃糖,但我可以切一個蘋果給你吃。」

 

文章來源自:http://sueling-siliconvalley.blogspot.com/2007/04/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