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rmur:西瓜寶貝4歲嚕!

【文章分享】何謂 DDH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2012110100:03
文章來源:http://ortho.clmed.ncku.edu.tw/~tpos/electron/newborn/3_2-1.htm


髖關節脫臼症

 劉士嘉

所謂髖關節脫臼顧名思義,就是髖關節的股骨頭脫離了髖骨的凹臼。比較常見於第一胎女嬰的左側髖關節。新生兒髖關節脫臼的發生率大約千分之一,雖然發生率並不是很高,但仍算是小兒骨科門診中的常見疾病,只要是真正從事小兒骨科,一定對這個疾病相當熟悉。過去新生兒的髖關節脫臼,正式的病名叫『先天性髖關節脫臼』,英文是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縮寫是CDH

由於後來發現有少數的病例在剛出生時,髖關節正常,但後來卻脫臼了,如果病名叫『先天性脫臼』,那豈不意味說,在出生時小兒科醫師或產科醫師應當且必定可以檢查出來?事實上新生兒髖關節脫臼的診斷,即使是非常資深的小兒骨科醫師,也無法將每一個病例在出生時都檢查出來。可以說,要將髖關節脫臼在出生時,一個不漏的檢查出來,是不可能的!到目前為止,即使是用最先進的超音波儀器來篩檢,全世界也沒有任何一個醫學中心或醫院敢聲稱他們可以將此病症在出生時百分之百的檢測出來。由於髖關節脫臼的預後與開始治療的時機,又有相當的關係,因此為了減少困惑及醫療糾紛,目前已將病名修正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英文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縮寫是DDH這樣的修正對有購買保險的人來說也比較有保障,過去如果有保險公司行文來詢問,都不敢否認這是先天性疾病,因為正式的病名確實叫『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如何辯白!既然是先天性,那當然就不理賠。現在可以大方的回覆說:「不確定是否為先天性疾病!」,醫學既然不能確定,保險公司就沒有不理賠的理由。

所謂「DDH」,不一定指關節一定有脫臼,因程度的不同,「髖關節發育不良」可以造成關節不穩定、半脫位、到完全脫臼。脫臼也有程度的不同,有的脫臼到較高的位置,有的脫臼的在較低的位置。有的脫臼可以徒手復位,有的脫臼完全無法復位只好開刀。由此可看出這疾病的多樣性,這也是後來不再使用「CDH」這個病名的原因之一。

既然連醫師都不可能在出生時,就把每一個病例都檢查出來,這樣一般的父母豈有可能在早期,就發現幼兒的髖關節有異常?其實也不盡然。因為一般的情況,年齡越大脫臼就會越容易被察覺。我就曾經見過幾個很機警的媽媽與阿嬤,在小孩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就察覺有異狀,檢查後果然是脫臼,其警覺性之高,連我都非常佩服。那有哪些狀況是父母應該注意的呢?

列舉如下:
一、大腿或臀部的皮膚紋路不對稱;二、兩側大腿外張的範圍不對稱或有受到限制的感覺;三、髖關節活動時可聽到聲響或有嘎答的感覺;四、大腿的活動力有一側比較差或有異狀;五、下肢有長短的感覺。六、站立時臀部特別翹。七、以前生產的小孩有髖關節脫臼;七、小孩患有斜頸、螃蟹腳、或前足內翻等異常。八、開始學走路時喜歡一腳蹎腳尖、走路時有任何跛腳或異狀的感覺。

有上面所舉的現象不表示一定有髖關節脫臼,發現時不要太恐慌,我的經驗父母發現有異狀帶來檢查的小孩,大半都是正常。不過也見過一些父母雖然很早就發現小孩有異狀,但因為聽說等小孩大一些自然會好,這種聽說的消息,有些是從鄰居朋友,有些甚至是其他科醫師的建議,因此一直拖延就醫的時間。

  1. 何謂髖關節脫臼
  2. 父母如何辨別和察覺
  3. 如何治療(時機與年齡)

如果是出生時就發現,這是治療的黃金時間,只要穿吊帶約三至六星期,九成五的小孩可治癒。 三至六個月的小孩,有些可以穿吊帶,有些需打石膏矯正,有少數甚至需要開刀。 如果超過六個月大,此時已無法用吊帶治療,需要打石膏約二至三個月,拆石膏後或許須再穿支架,少數的小孩甚至需開刀治療。

在設備比較完善的醫院出生的小孩,都會為新生兒檢查,如發現髖關節有任何問題,就會請小兒骨科醫師檢查,確定有問題就會用吊帶治療。一般如果出生時沒有發現,大部分小孩都是等到開始學走路,約一歲到一歲半時才會被發現,這時已錯過良機,大半以上的小孩需接受開刀治療,術後需再石膏固定約六至八星期。石膏拆除後有的再穿戴開腳支架約二到三個月。

其實到目前為止,除了新生兒穿吊帶的治療法是大家比較一致使用的方法以外,如果錯過穿吊帶的時機,再下去要如何治療,包括要不要先牽引再復位、打石膏時間的長短、開刀的時機、開刀的方法、開刀是否有使用鋼釘固定、開刀後打石膏的時間、拆石膏後是否穿支架等等,每一位醫師的看法恐怕就不太一致了。因此如果聽到醫師對治療的方式有差異時,也不必太訝異。因為目前並沒有所謂的標準治療法。同樣是一歲左右的小孩,有的認為可以先打石膏就好,有的認為不如直接開刀,有的可能認為不只需要開刀,還需要做骨骼矯正手術,骨骼矯正時是否需要用鋼釘固定,也要看開刀的方法而定,差異性真的有很大的不同。

我個人治療的原則是以髖關節是否穩定,輔以「髖關節攝影」來觀察關節內軟骨發育的情形,以決定只用石膏治療或開刀復位,小孩的年齡並不是決定如何治療的主要因素。有的醫師用超音波觀察關節的狀況,也有醫師不做任何特殊檢查,只徒手檢查加上傳統的X光攝影,所以說連檢查的方法都有所不同。

  1. 手術後的照顧及應注意事項

手術後小孩身上從腹部到腳底打著石膏,有些媽媽第一眼看到自己心愛的寶寶如此受罪,不禁淚流。其實大多數的小孩很快就會適應石膏,照吃照睡,倒是媽媽照顧起來比較累。小孩打著石膏雖然只能躺著,但千萬不可因此就一直任其躺臥,打著石膏雖然不方便抱也比較重,但也一定要經常將小孩抱起來活動活動,否則可能會睡出蓐瘡來。此外因為小孩隨時就大小便,為了保持石膏的清潔,要勤於更換尿片,否則大小便會弄髒或浸濕會陰部的石膏,時間久了會導致皮膚病。由於小孩恢復得很快,住院的日數一般都很短,大約術後一到五日就出院(大都術後住二到三天)。。小孩術後可能會有受驚不安的現象,食慾也可能差一些,但一般在一星期內就恢復正常,安於石膏的固定(不必去收驚)。如果後來發現小孩非常躁動、不安、甚至有發燒,那一定要跟醫師聯絡或趕緊回醫院檢查。術後如再發生脫臼,不會是因為媽媽沒抱好小孩而發生,因此大可放心的抱你的小孩,但要注意一手托住石膏,才將小孩抱起,以免小孩受傷。由於開刀的部位非常接近會陰,因此在一、二星期內手術那側的會陰部會有腫脹瘀青的現象,只要大小便正常不必驚慌。

  1. 醫師的呼籲和叮嚀

1.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原因目前仍不確定,但絕對不是媽媽或保姆照顧不當所致。不是拉傷,不是太早學走路,不是摔傷,不是穿尿布不當,不是懷孕時動了胎氣,請媽媽千萬不要自責,小孩得到這樣的疾病,你照顧就已經很辛苦了,不要再給自己心理壓力,妳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也請婆婆不要責怪媳婦,請先生不要責怪太太,孩子是兩個人的結晶,沒有人知道病因。

    1. 如果你發現小孩有任何下肢的異狀,就應儘快的帶去給小兒骨科醫師檢查。我必須強調一定要給小兒骨科醫師檢查,這個疾病沒有其他科醫師比我們小兒骨科醫師熟悉,髖關節脫臼檢查起來,有的容易察覺有的不容易,由小兒骨科醫師來檢查最不容易出錯。
    2. 最後一點是我感到最無奈的,雖然小孩是在會走路以後才發現脫臼,已不是治療的黃金時間,但是大多數的小孩在治療後,走路及活動會完全正常,一般的父母看到孩子一切正常,就不太願意再帶小孩回醫院追蹤。其實走路完全正常,跑跳沒問題,並不指髖關節的發育一定正常。別忘了小孩子是因為「髖關節發育不良」才脫臼的,醫師只要將脫臼復位,不論復位後的位置是否良好,不論後來髖臼的發育是否正常,小孩的一切活動都會正常,因此光看外表示是不準確的,一定要定期回醫院追蹤檢查。其實後來只是一兩年回醫院一次,照個X光看骨骼發育的情形即可,少數小孩在追蹤時若發現髖臼的發育一直沒有改善,就需要做輔助的手術。有些父母或許認為追蹤時都只是照照X光而已,後來就不管醫師的囑咐,等到孩子十七八歲以後發現髖關節有異狀才回來,此時再開刀或許可以改善症狀,但醫師再高明,也無法將髖關節治療到沒有後遺症了。歐美先進的國家都追蹤到十八歲才截止,希望我國的小孩也能追蹤到同樣的年紀才好。為了要父母帶小孩回來,我都向家長說;「現在我已將小孩治療得相當好,將來小孩的活動都會正常,但這並表示骨骼的發育就正常,因此一定要回來追蹤檢查。我要向你們要一個人情,就是定期帶小孩回來給我看,看到小孩完全正常,是醫師最大的安慰與驕傲,我要要追蹤到十八歲。請記住你們欠我的人情。」

 

馬偕紀念醫院骨科

中華民國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

 

劉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