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洪憶文
諮詢/臺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 林君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牙科主治醫師 謝宗慈
吸手指、吸奶嘴、舔嘴唇、咬指甲等不良口腔習慣,若不能適時加以戒除,很可能會對孩子的口腔、指甲、手指造成危害;但家長若採取錯誤的方式,不僅效果很有限,還可能會導致雙方的不快。想知道如何幫助你的孩子嗎?請見本篇專家分享的妙招!
孩子之所以會有吸手指、吸奶嘴、舔嘴唇、咬指甲等行為,成因很多,家長若是任其發展,久而久之,即可能演變成一項難以擺脫的習慣,並依其持續發生的時間及頻率多寡,對口腔造成種種影響。因此爸爸媽媽更需多瞭解其形成因素、影響,方能掌握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自然而然地脫離惡習!
不良習慣1:吸手指
★形成因素:
臺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林君鴻表示,以心理學的角度而言,0~2歲的孩子會經由口腔的活動來獲得滿足,像是吸吮乳汁、吸吮手指、將手邊拿到的東西放進嘴裡、咀嚼等。所以在這段期間他會有吸吮手指的行為,實屬自然。然而相較於過去,現代家長忙於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必然促使他去尋找安撫自己的方法,加上許多照顧者習於以奶嘴安撫孩子,這些都可能增強孩子吸手指、吸奶嘴的習慣,且越感到緊張、不安的孩子,情況更加明顯。而這些習慣若無法在一定時期內戒除,便可能危及口腔發育、咀嚼、發音、美觀等。家長應瞭解的是,任何習慣的養成,之前都已持續一段很長時間,唯有適時加以留意,才能避免後續的問題。
★影響層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牙科主治醫師謝宗慈表示,吸手指所造成的影響,取決於習慣維持多久、吸力強度及吸吮頻率。一般約可分為以下幾方面來談:
- 咬合不正:
過晚戒除吸手指的習慣,包括牙齒、口腔的骨骼生長都會出現危機,其中又以前牙咬合異常最常見。這是因為手指擺放及吸吮的位置多為前面門牙,長期吸吮手指,會使得上顎門牙被往外推,下面的門牙朝內傾所致。此外,頻繁地將手指放進嘴巴,亦可能影響舌頭的位置。吸吮時臉頰肌會用力,若舌頭處於低位,便無法與之相抗衡,在這些肌肉處於不是很協調的狀態下,整個牙弓、齒槽骨的生長自然難以倖免,以致日後出現種種咬合不正的問題。
- 咀嚼功能下降::
前牙本用來切斷食物,一旦上下門牙無法咬合於正確的位置,便很難展現它的功能,進而影響孩子的咀嚼。
- 發音不暢:
前牙開咬的孩子,比較不容易發出需要嘴唇和牙齒共構的音,而且講話可能會有「漏風」的情況。
- 外觀不佳:
前面牙齒開開的、沒有辦法靠很近,感覺不甚美觀。而美觀、發音上的問題,亦可能導致孩子自信心受挫。
- 手指變形:
家長可別小看吸吮的力量,長時間吸吮手指,甚至會造成輕微的骨骼變形。這類孩子只要手張開,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他常吸的是那隻手指頭。
★戒除方法:
林君鴻表示,當然不良的口腔習慣若能及早戒除,就越能將傷害降低。不過為顧及孩子的心理需求,且考量到行使上並不容易,通常若能在恆牙萌出前戒除,均在可接受的範圍。而在這之前,建議家長按部就班,幫助孩子擺脫吸手指的惡習:
STEP1:2歲前
通常在兩歲以前,孩子時常會透過吸吮手指、奶嘴獲得滿足及安全感,因此在這段期間,不須刻意要求孩子戒除。家長若能多陪陪孩子,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與周遭人事物互動增加,吸吮手指的欲望便會慢慢降低。
↓
STEP2:3~6歲
如果孩子吸手指的習慣持續至3歲,那麼就不能將它視之為應有的行為,建議父母留意孩子這習慣持續發生多久和頻率高低,更主動地協助他戒除吸手指的習慣。不過家長應瞭解不良口腔習慣的養成,大都和孩子心理不安、情緒有關,所以千萬不可嚴厲責罰,加重他的壓力。林君鴻表示,比較適合的方法包括:
- 利用同儕的力量:小朋友進入托兒所、幼稚園就讀,等同於開始踏入小型的社會,也會有比較多的同伴,這時即為戒除吸手指的良好時機。當他發現其他孩子沒有相同的行為,在隱性的同儕力量下,比較能夠自然而然地擺脫惡習。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說:「我們現在是大哥哥/大姊姊囉,所以不要再有這個動作了」,在生活中時時加以提醒。
- 尋找其他安撫的方式:除了生活提醒外,家長可以利用其他方式來安撫孩子的不安,及轉移他的注意力,像是睡前說故事、幫他按摩小手等,逐漸淡化他從小養成的安撫自己的方式。
- 以正面鼓勵取代責罰:父母在幫助孩子戒除吸手指的習慣時,應避免使用負面用語,以免打擊他的自尊心,甚至加強反抗性。待他語言能力有一定成熟後,家長還可跟他討論,例如「媽媽不讓你吸手指,並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壞事,而要處罰你,而是因為吸手指會讓牙齒咬不好、吃東西不方便」或「牙齒暴暴的,這樣以後就不帥/美啦!」讓孩子體認到這些習慣會造成一些不好的後果,提高戒除的動機。
家長還可製作一個專門的表格,並且告訴孩子只要吸吮的次數有減少或沒有吸,便可以得到一個貼紙,然後定期結算,只要比之前進步,即可獲得些許獎勵。獎賞並不一定要高額的禮物,而可以語言、肢體上的肯定,或其他孩子喜歡的活動來代替,讓他感受到正向的互動。
↓
STEP3:6歲後
謝宗慈表示,由於在混合齒列時期,只要吸手指的習慣能夠成功戒除,咬合異常的情況還是有機會恢復正常,因此若孩子6歲過後仍持續在吸手指且很強烈的話,為防咬合異常成為不可逆的現象,便需要家長更主動、積極的協助,及配合醫師的治療。
一般6歲過後,如果正向的鼓勵依然無法改變他吸手指的情況,我們會再預留6~8週的觀察期,以口語叮嚀及稍微強烈一點的方式再次加以提醒。例如以繃帶不要太緊地繞在他常吸的指頭上,讓他在吸到時能有所警覺。而在這麼做的同時,別忘了先與孩子討論,並加強其心理建設。
萬一情況依然沒有改善,代表孩子需要尋求專業牙科醫師的協助,醫師會視孩子習慣持續多長和發生率,來決定治療的強度及介入性,如評估是否需要裝上矯正器,來遏止他吸吮手指,以防恆牙、口腔骨骼發育持續惡化,危急整體生理發展及帶來生活中種種不便。
不良習慣2:吸奶嘴
★形成因素:
口慾期的孩子可經由吸吮奶嘴來得到滿足及安全感,而之所以持續到成為不良口腔習慣的地步,通常和孩子的不安全感,或吸吮及開咬相互循環有關。尤其是父母若習於以奶嘴當作安撫孩子的工具,那麼就比較容易養成孩子吸吮奶嘴的習慣。
★影響層面:
吸奶嘴對口腔的影響,和吸手指相當類似。門診中常可看到,孩子若吸奶嘴的時間太長,當你將他的奶嘴拿掉,他上下牙齒咬合的位置不正確,在中間會形成一個空缺。這便是因為他吸吮時整個內壓力變化,接著導致上顎牙弓變窄,而前牙在吸吮時還要承受奶嘴推擠的力量,這些都會導致牙齒變形、咬合不正的問題。而依其奶嘴擺放的位置,牙齒開咬的情況亦不盡相同。
當孩子有前牙開咬的情形,吃東西、發音都會遭遇到挫折,而且也可能因外觀的改變遭到取笑,嚴重打擊他的自信心。
★戒除方法:
原則上,越早著手幫孩子戒除,越容易以其他方式取代吸奶嘴的習慣。不過大多數家長都很擔心拿掉奶嘴,孩子會哭鬧不安。
謝宗慈表示,戒除奶嘴的階段,大致和吸手指的部分相同,然而在前期,家長如能妥善回應孩子的心理需求,且配合孩子的飲食習慣、生理發展,減少奶嘴的使用,這對戒除奶嘴是很有幫助的。比較理想的狀態是1歲左右能夠有所改善,到2歲時能不再使用奶嘴,而大部分孩子都能在3歲前順利戒掉吸奶嘴的習慣。通常若能在6歲即恆牙齒列長出前將它戒除,齒列、牙弓一般還能恢復正常。牙科有部分矯正裝置可以把變窄的牙弓擴至原來應有的樣子,但前提是吸奶嘴的習慣已徹底戒除,否則就算裝了矯正裝置,牙弓仍可能因無法抵擋這股吸吮的力量而變窄。
而過程中,家長不妨試試下列方法:
1逐漸減少奶嘴的使用頻率:
在安撫奶嘴方面,首先家長應認清它只是一個照顧上的輔助品,而非安撫孩子的唯一辦法。6個月起,孩子的吸吮需求不那麼強烈了,除入睡前外,平時醒著的時候,便可以試著漸次減少給予安撫奶嘴,甚至不要給予安撫奶嘴,改以親子互動及其他事物將他的焦點由奶嘴上移開。
奶瓶奶嘴方面,一般光是餵奶的時間使用,並不會對牙齒生長造成危害,而且到了6個月左右,孩子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奶量會降低,使用奶瓶的次數又會隨孩子的飲食習慣而減少。但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營養不夠,或認為吃飽一點會睡得比較好,常讓孩子含著奶瓶入睡,這不僅是導致奶瓶性齲齒的主因,對牙齒生長亦不是件好事。
家長可視孩子的飲食習慣及抓握能力的發展,提供適合的學習餐具,按照吸管杯、雙耳杯、單耳杯的順序,讓孩子的飲食方式越來越接近成人。一般多於6個月~1歲期間,可以開始練習使用吸管杯,不過配方奶寶寶即使開始吃副食品了,仍需使用奶瓶進食,練習時間及次數可再做調整。每個孩子脫離奶瓶奶嘴的狀況都不同,家長切忌操之過急。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林君鴻表示,當孩子吸奶嘴成癮,自然會常常想要繼續這個習慣。家長可改以跟他說說話、遊戲,或帶著他認識環境中的新奇事物,藉此轉移他的注意力。但若任由他「無所事事」或獨處,要擺脫奶嘴就更不容易了。
3柔性勸說效果好:
如果孩子已具備基本的認知,家長可使用為他設想的角度及語言,告訴他吸奶嘴會有什麼後果、爸爸媽媽為什麼希望你不要吸奶嘴的原因。而孩子進入幼稚園就讀後,若發現只有自己在吸奶嘴,也會感到不好意思,這時家長再多鼓勵他、提醒他,脫離奶嘴的日子就不遠了。
不良習慣3:舔嘴唇
★形成因素:
孩子之所以有舔嘴唇的習慣,可能原因包括模仿他人,或為心中情緒、壓力的表現,目前類似的原因都有學者提出,雖都不很明確,但後者更需要家長的注意。除此之外,有時略大一點的孩子,因水分攝取不足,容易有嘴唇乾裂而紅腫、發癢的情形,也會使得他們不自覺地去舔或吸吮嘴唇,不過這通常是暫時性的。
★影響層面:
林君鴻表示,咬嘴唇一般對牙齒的傷害較不明顯,主要是在抿、吸、舔嘴唇的過程,易使嘴唇變乾,及嘴唇、嘴唇周圍的肌膚紅腫皸裂,讓孩子感覺到不太舒服。
★戒除方法:
目前有這類困擾的孩子並不多見,且沒有特定發生年齡,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咬嘴唇的問題,同樣可以預留一段觀察期,盡量以家人的鼓勵、同儕的力量稍稍矯正他的行為。而若希望孩子能順利戒除的話,有幾點要注意:
1有些孩子以咬嘴唇作為壓力的抒發,因此很忌諱家長再用責罵、處罰的方式來矯正他。反倒是幫助孩子尋找壓力來源及其他抒壓方式,增加其安全感,效果會來得比較好。
2孩子嘴唇很乾、紅腫皸裂,他自己也會感覺不舒服,這時家長再多提醒他,並讓他瞭解到咬嘴唇對身體的壞處,待他有所自覺,要改過來自然容易得多。
3攝取充足的水分,嘴唇乾燥時亦可使用護唇膏。
不良習慣4:咬指甲
★形成因素:
咬指甲的出現年齡大多為3歲以後,在這之前以吸手指、吸奶嘴居多,而青少年時期,會咬指甲的比例特別高。可能原因包括:孩子藉著咬指甲來舒緩內在心理壓力;覺得好玩;模仿他人咬指甲等,久而久之,便成為一個習慣。家長若不能採取正確的方式,幫助孩子戒除咬指甲的習慣,這個現象甚至可以持續到他成年之後。
★影響層面:
謝宗慈表示,咬指甲雖然不致對健康造成太大妨礙,但對指甲生長、牙齒仍會造成程度不一的影響,而且感覺不太雅觀,不利於其社交生活。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希望能在6歲前順利戒除。
1指床和手指變形:長期咬指甲,可能會傷害到指甲床,導致指甲變形。有些還會有輕微的手指變形。
2牙齒邊緣缺損:咬指甲和牙齒的咬合比較沒有太大相關性,倒是有些孩子因經常很用力的咬指甲,可能會使得牙齒邊緣有一點點缺損。
★戒除方法:
林君鴻表示,家長如欲幫忙孩子戒除咬指甲的習慣,一定要循序漸進,太過躁進只會增加親子關係的緊張,甚至使他偷偷進行,強化咬指甲的習慣,那就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了。以下提供兩階段的戒除注意事項:
- STEP3~6歲:在這期間,家長可以做的是引導孩子找出壓力來源及抒發壓力,及利用說故事、手部按摩,或勞作來轉移他的焦點,還可利用如「媽媽下禮拜要檢查你的指甲,如果你的指甲有好好的話,媽媽就給你小禮物喔!」這類型約定化的方式,一來紀錄孩子咬指甲的情況是否有進步,二來可增強他的動機。只要孩子咬指甲的頻率有改善,便給予口頭讚美或實際獎勵,誘導他繼續保持下去。
習慣既以養成,便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改善。其實孩子不見得不知道咬指甲不好,只是難以控制,這時便需要家長更多的耐心,並善用一些方法,在自然的狀況下導正孩子的行為。
- STEP6歲:
謝宗慈表示,如果前面的辦法仍不見效,家長便可考慮以綁繃帶等方式提醒孩子。然而不管家長用什麼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他這樣的習慣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他才會願意主動配合,這時還再加上家長反覆地提醒,要成功戒除並非難事。而提醒時也要注意,切莫進行人身攻擊或羞辱,造成二度傷害。
戒除不良口腔習慣的小叮嚀!!
戒除不良口腔習慣固然重要,不過根據研究指出,避開以下幾個時間點進行,成功機率較大,值得所有家長參考:
- 父母正好分開或離異。
- 搬家。
- 孩子要換學校。
在上述時間點,孩子周遭人事物的轉換,相對要承受較多壓力,基於體諒孩子的立場,也為了降低失敗的可能,爸媽不妨先緩一緩。